这届奥运会只建了两座新场馆法国人这么懒?与此前的奥运会不同的是,7 月 26 日的开幕式,将首次“走出”体育场馆。来自 206 个代表团的 10500 多名运动员将登上 94 只游船,在塞纳河呈献一场长达 6 公里的开幕。
不仅如此,此次巴黎奥运会还会把许多赛事安排到知名景点中举行——新建场馆只有 2 座,其余场馆中则有 8 座临时场馆由标志性景点改造而成,如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协和广场、荣军院等。这也是二战后新建竞赛场馆数量最少的一届奥运会。据观察者网引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巴黎奥组委还租用了影视基地作为运动员的训练设施,没有建造全新的训练设施。
而此前每届奥运会几乎都会遗留下星罗棋布、风格迥异的体育场馆。国际奥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历届夏季奥运会累计使用了 736 座竞赛场馆。
1896 年雅典举办第一届奥运会时,全部 43 个比赛项目只使用了 8 座比赛场馆,那时的观众和运动员们可能难以想象,一百多年后的 2020 年东京奥运会(实际举办于 2021 年),已经扩展为包含 339 个比赛项目的世界级盛会,使用的比赛场馆多达 43 个。
实际上,放弃新建比赛场馆的行动,确实符合巴黎本着打造“历史上最负责任、最具有可持续性的赛会”的理念和举办“历史上最环保的奥运会”的承诺。一份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的研究建立了一个评估奥运会可持续性的模型,评估的维度包含:有限的生态足迹和物质足迹、促进社会公平、展示经济效益,每个维度又各自包含 3 个指标,“新建筑”就是评估生态效应的指标之一。
而我们梳理历届奥运会的竞赛场馆数据后发现,追求绿色低碳的巴黎并非灵光乍现。128 年来,有 9 座城市举办过两届及以上的奥运会,其中 6 座城市最近举办的一届奥运会新建竞赛场馆比例都比前一届有所下降。只有 3 个例外——雅典举办的两届奥运时间跨度长达 108 年,奥运会新增的许多新项目需要新场馆;伦敦 1948 年举办奥运会时二战刚刚结束,缺乏场馆建设的资金;北京作为唯一的“双奥之城”,需要为 2022 年的冬奥会建设冰雪项目的专用场馆。
根据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数据,我们发现 2008 年以来的几届奥运会,临时场馆数量陡增,占场馆总数比例均超过 20%。其中,2012 年伦敦奥运会使用的临时场馆数量最多,达到了 11 个,占比 36.67%。赛后,有 7 个场馆的所在地恢复了原有功能,3 个场馆的所在地经历重建后获得新生。
如果将视野放得更宽,2022 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使用的 974 球场,把临时场馆建设到了极致。它由 974 个海运集装箱和模块化钢架“组装”而成——这些结构均可完全拆卸,供其他赛事建设体育场馆再利用。
奥运会的万人空巷,往往要依托巨大的资金投入。尽管许多城市通过门票、电视转播、广告、企业赞助等多种措施开辟了奥运会的商业模式半岛BOB官方网站,奥运会对许多城市来说仍然是赔本买卖。
近几十年亏损最严重的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和 2020 年东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支出占比都高于 50%。以东京奥运会为例,场馆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 56%,高达 9280 亿日元,比整届奥运会的收入还要高出 2218 亿日元。
2028 年,洛杉矶纪念体育场将迎来 105 岁生日,届时它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 3 届奥运会的主场馆;4 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也将首次以“100% 使用现存和临时场馆”的理念办赛。
然而,并非所有场馆都能永葆青春,几乎每届奥运会赛事落幕后,都有场馆面临荒废凋零的结局。赛时有多热闹、辉煌,“退役”后就有多冷清、落寞。
比如,2004 年雅典奥运会使用了 33 座竞赛场馆,其中新建场馆数量多达 20 座。在建造这些宏伟壮观的场馆时,政府部门却忽视了对赛后利用的规划。虽然希腊政府声称“绝不出售任何场馆”“注重场馆的社会价值”“不让百姓承担任何维护费用”,但落实这些抽象的原则并不是易事——每年的维护成本高达 6000 万美元。公共债务不断上升,2008 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更是让场馆改建的原计划泡了汤。
现在,大部分场馆人迹罕至,政府也一直没有出台新的场馆利用规划。希腊奥委会主席卡普拉洛斯曾表示:“这些场馆耗费了希腊人那么多钱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我为此感到无比愤怒。”
2016 年里约奥运会的主场馆马拉卡纳球场,赛后管理权一度被分割在地方政府和管理企业之间,两边却都没能拿出有效措施。2017 年 3 月之前,这里一直无人打理,草皮完全损毁,座椅和电视转播设备大量遗失,垃圾布满球场各处,还欠了一笔 94 万美元的巨额电费。
从 62 座已不再承担竞技体育功能的场馆现状中,我们发现拆除或废弃原因大致包含四方面——大约一半场馆因城市规划的需要而被有计划地拆除或搬迁;一部分场馆赛后的管理不善,运营一段时间后或是入不敷出、或是设施老化,长期闲置;还有个别场馆不幸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被摧毁。
目前,这些废弃场馆的所在地大多已在阵痛后完成转型,被改造为基建区、居民区、商业区等,以新的面貌为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添砖加瓦;然而,仍有少数场馆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亟待寻找新的归宿。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晨认为,奥运会是驱动城市建设的重大事件节点,宏伟壮观的奥运场馆是向世界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然而,奥运结束之后,场馆的常态化运营会遇到许多问题。业内有个概念叫做‘白象化’,就是指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耗费了大量资源,赛后却常常空置,维护成本又高,入不敷出,无法带来经济效益。”
公众如何看待奥运场馆的辉煌不再?海外社交软件 Reddit 关于奥运场馆现状的讨论中,不乏疑惑、迷茫和不解的声音:“为什么他们不能把原有场馆重新利用,非要花钱去建造这么多终将被废弃的新场馆?”“雅典是如何管理金钱的‘教科书范例’”......
奥运赛事结束以后,场馆如何才能有更好的出路?从奥运会官方报告和媒体报道中,我们提炼出了三种常见的奥运场馆利用模式——多用途使用、临时性使用、交替使用。
具体而言,赛事功能拓展、文化商业活动、旅游产品开发、全动健身,是“多用途使用”场馆的四条主要出路。例如,法国巴黎 1924 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场馆科龙布运动场上,赛后仍然有足球、橄榄球、拳击等丰富赛事举办。2024 年巴黎奥运会的曲棍球比赛也会在此进行。
北京在奥运场馆的多用途使用方面同样颇有心得。2022 年冬季奥运会的 25 座场馆中,有 6 座是 2008 年夏季的奥运遗产,其中的 4 座竞赛场馆成功实现了“由夏入冬”的转变。其中,“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在 2019 年改造完毕,通过增加冰上功能和标准冰壶场地,成为了”冰立方“,成为了世界首个可以冰水转换的体育场馆。
看演唱会、健身、散步、观景……作为双奥开幕式场馆的“鸟巢”(国家体育场)是北京市的地标建筑。无数“朝阳群众”纷纷前来打卡,更是把鸟巢和它所在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玩出了花。
“我觉得鸟巢和水立方是地标建筑和中心场馆,有了它们,奥森公园才有了主题。”北京市民夹心女士借着单位团建活动的机会,探索了一条奥森公园的 city walk 路线。她把自己的打卡攻略分享到小红书,收获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和收藏。她说:“这里有点‘运动中心’的意思,运动氛围非常浓厚,来了就想锻炼,感觉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了。”
“奥运会让这里多了一座城市公园。”北京市民谷女士感叹,“鸟巢和水立方的外景灯光秀非常适合打卡……奥森公园的‘龙形水系’旁边也有很多景观餐厅,饭后或者下班后遛弯舒适感极佳。”
谷女士还告诉我们一件趣事:鸟巢是个特别接地气的广场舞重地,“外国友人非常喜闻乐见,我一个沙特阿拉伯的朋友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去长城都没有一直录像、拍照,反而是在鸟巢广场一直拍广场舞,甚至加入了他们!”
2014 年 12 月,国际奥委会发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倡导各国将“可持续性”理念引入奥运会的方方面面,降低申办费用、降低运营成本、强化社区活动。2021年3月,国际奥委会又颁布了《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为奥运会提出15条全新的改革建议,进一步强调“促进可持续的奥运会”,鼓励使用临时场馆、在主办城市外举办比赛、更加长远地考虑奥运会的经济效益。
随着时间推移,奥运场馆的废弃率逐渐降低,各大奥运城市积极探寻“退役”场馆的出路,为这些重要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贡献智慧。越来越多的场馆在赛后持续运转,重燃生机。
128 年前的雅典,在法国人顾拜旦筹划下,古老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欧洲重新延续。两个甲子过去,奥运的火炬又一次来到了法国人民手中,巴黎法兰西体育场的薰衣草色跑道已经完工,第 33 届夏季奥运会即将拉开帷幕。